日前,由中铁十五局五公司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具有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复杂条件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在建设中缅国际大通道──云南临沧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的马家寨隧道时,中铁十五局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现,该隧道较大区域岩体受节理切割影响,稳定性差,在外部扰动的情况下,岩体极有可能沿着节理面滑动,造成结构失稳,引发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进而对隧道实体工程的安全稳定造成极大威胁。“为准确预测与分析岩体结构工程的稳定状态,解决隧道施工中的诸多难题,促进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具有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复杂条件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科研立项。”该公司科技与信息技术工作负责人吴鸿胜说。
通过持续不断地研发,他们最终攻克了隧道施工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了富水软弱围岩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分析及施工技术、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研究、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塌方机理及治理措施、岩溶洞穴对富水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及处治技术等整套科技成果,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申请的2项发明专利均已进入实审阶段,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吴鸿胜介绍,《具有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复杂条件的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这一科技成果已在云南临清高速公路马家寨隧道等工程上成功应用,能够有效地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加快隧道施工进度,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广泛应用于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稳定性、偏压隧道超前支护、隧道岩溶洞穴以及塌方治理等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领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多年来,作为一家大型综合建筑施工企业,中铁十五局五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目前已获得9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发明专利。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