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组织专家组,对超长堰筑太湖隧道科技示范工程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考察了马山敞口段清水混凝土推广情况,调研了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指挥调度中心等,并与实施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一致同意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对该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了重要部署。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行业科技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2022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相关要求,进一步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载体作用,以创新成果工程化应用搭建平台、带动研发、培育产业、培养人才、凝练标准,切实以科技创新助力交通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要进一步深化该示范工程成果推广工作,加强总结交流,丰富宣传展示渠道,让科技创新“样板间”发挥出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是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服务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驱动作用,2020年以来,部立足示范工程“区域战略的支撑、成果转化的枢纽、科技研发的平台、技术交流的渠道、科技普及的基地”定位,对标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样板间”,围绕安全、智能、绿色主题,立项创建了21项示范工程。
2020年,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推荐、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牵头创建的“超长堰筑太湖隧道科技示范工程”获得立项。两年来,实施单位依托太湖隧道工程,围绕湖底隧道结构耐久性提升、堰筑法湖底隧道施工质量控制、超长湖底隧道运营安全保障等主题,开展了湖底隧道沉降模式与结构内力耦合效应、水下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及渗流机理等研究,组织了长寿命隧道铺装、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控、湖底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湖底高速公路隧道通风除尘、BIM+GIS协同管控等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了清水混凝土施工、尾气降解封层等技术,实现了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无贯穿性裂缝、防渗达二级标准以上、隧道铺装设计寿命30年、湖底淤泥“零弃方”、隧道铺装能耗与排放较传统施工工艺降低30%等效果,形成了《堰筑法隧道防水施工技术指南》《大断面湖底隧道多孔框架结构双台车联动快速施工工法》等一批技术指南和省部级工法。
3月2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轨道交通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据成都轨道集团总调度长徐安雄介绍,目前,成都地铁累计发送乘客超95亿人次,工作日单日客流量常态化保持在600万人次以上,线网运营水平与各项关键运营指标持续位居国内第一方阵。 如何继续提升市民乘客通勤体验感受、打造文明出行场景,徐安雄表示,成都将采取运力错峰配置、精准投放大站空车、快慢车差异化开行等措施,划梯度、分层次精细化配置线网运力,推进重点车站的扩能改造,满足乘客多元化快速出行需求,确保运营线网高效运行。 成都在国内行业首创的“文明365”服务长效机制运行情况如何? 徐安雄说,成都以提供全龄友好出行服务为目标,开展“轨道文化进校园”,打造“儿童乘车体验馆”互动平台、母婴候车室、高低位爱心窗口等全龄友好设施,设置无障碍的渡板、电梯、卫生间、盲文盲道等服务设施。 为了向乘客提供一体化便捷服务,只需下载一个APP,即可实现跨城乘坐轨道交通,徐安雄介绍,“成都先后与重庆、西安、南昌、郑州、广州等5座城市实现轨道交通出行二维码关联互通,市民乘客一码在手畅游无阻。” 在乘客体验方面,15座车站上线“同站过街”服务,所有地铁线路实现“列车分区控温”,6座车站投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