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上午,合肥轨道首台矩形顶管机在2号线东延线桥头集路站2号出入口顺利出洞,高质量完成出入口施工任务,为合肥轨道创新工艺工法、打造优质精品工程再添动力。
“各岗位打起精神,不能在最后时刻掉链子。”16日一大早,合肥轨道建设分公司工程一处业主代表刘光荣便赶到施工现场,和往常一样仔细督查矩形顶管机施工情况,确保施工环节有序推进。有别于传统的区间盾构机掘进,本次出洞的矩形顶管机用于桥头集路站北端5个出入口的建设,为合肥轨道建设史上首次采用矩形顶管工法。
“矩形顶管工法主要应用于城市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穿越公/铁路等主干线、穿越重要的构建筑物、地铁车站出入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刘光荣介绍道。
由于桥头集路站地处肥东县商业中心,紧邻肥东县大型商业广场,周边人流量和车流量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线迁改和交通疏解难度大。为保证车站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合肥轨道积极组织设计单位多次开展工法研究并邀请专家论证,经过明挖、暗挖、矩形顶管等多种施工方案比选,矩形顶管工法相较于传统工法,空间利用率较高、施工安全风险较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最终决定采用矩形顶管工法进行出入口建设。
更让建设者头疼的是,受桥头集路站周边环境影响,该车站矩形顶管机需在站内完成接收,然后通过站内的顶升、平移,再投入下一个出入口的施工,并在完成所有出入口通道建设后吊装出井。这种复杂的工况在国内也属少见,作为该项目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樊伟深感责任重大。
为攻克施工难题,刘光荣和樊伟带领参建人员充分学习已有经验,细化每道工序及节点,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措施。针对全国罕见的矩形顶管机站内顶升、平移工艺,合肥轨道积极寻求高校和专家团队帮扶,以高校实验室工程模拟为基础,结合专家团队宝贵经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完成设备安全调试、支架及平台搭设工作。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合肥轨道首台矩形顶管机历时40天顺利穿越地下管线完成“出洞”!
挑战仍在继续,接下来的15天,他们将完成后续站内顶升、平移工作,进入第2个出入口通道进行矩形顶管施工。
目前,2号线东延线11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其余各项施工均紧张有序推进中。其中,2号线东延线右线已于昨日顺利洞通,盾构掘进已完成总量的96%;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已完成总量的24%,轨道铺设已完成总量的9%。
每天清晨,一列列紫色“长龙”迎着朝霞,穿梭在城市之间,伴着运河涛声,驰骋于江淮大地,演绎着淮安城市交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近8年来,淮安有轨电车引领着绿色出行新风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有轨电车沿线不少乘客均对有轨电车运营表示十分满意,目前淮安有轨电车又快又准,乘车体验也很舒适。 淮安有轨电车行驶速度从35km/h逐步提升至70km/h,全程运行时间从66分钟缩短至48分钟,电车运行速度的逐步提升,市民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小火车”每天开行280列次左右,运营近18小时,无论风雪交加的冰雪严冬,还是炎热难耐的酷暑盛夏,它总能如期而至。 有轨电车从主城区出发,穿越繁华街道,畅行在生态宜居新城,奔跑于文脉悠长的古城,它宛如一条紫色的丝带,连接城市商业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有轨电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城区间的时空距离,让“三淮一体”联系更加紧密,市民乘坐快捷的有轨电车出行,无论是休闲购物,或旅游探亲,还是品鉴美食,都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旅程。 截至目前,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累计安全运行超1200万公里,服务乘客近5400万人次,日最高客流超5.5万人次,单线客流量全国领先。无论是速度、安全,还是服务,淮安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