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管理中心(运营管理部)、运营分公司、智慧运营分公司、线网调度分公司举行集中揭牌仪式。宁波轨道交通运营板块机构改革是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四个统筹”(设计统筹、机电统筹、产业统筹、信息化统筹)组织变革和系统重塑的重要内容。此次运营改革是宁波轨道交通适应智慧城轨发展需要,推进科研产业化,实现运营能级提升的一次系统性变革,为对标国内一流、争做行业标杆,打造更高水平的运营奠定坚实有力的组织基础。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晔共同为新机构揭牌。党委副书记李晓波介绍运营板块改革情况,并宣布新机构负责人组成名单。四家新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作表态发言。
“1+3”模式
打造高水平运营体系
集中揭牌标志着宁波轨道交通“1+3”运营管理组织体系正式开始运作。运营管理中心(运营管理部)、运营分公司、智慧运营分公司、线网调度分公司将在原先运营分公司基础上完成职能交割并独立运作,各负其职、各担其责,按照各自职能定位全面履职。
●聚焦网络化运营,全方位提升专业管理水平。“1+3”运营管理体系将围绕多制式行车调度、线网运行图编制、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强行车组织调度、应急指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围绕精细化管理,在传统线路日常维保、大中修等方面,打造符合宁波实际的维保管理体系;深耕智慧城轨领域,围绕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聚焦智慧城轨,全方位提升科研转化水平。紧紧抓住智慧城轨行业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宁波轨道交通“智慧能源国家示范工程”等技术创新优势,打造更多的产业转化平台,推动实现运营能级提升。把握智慧城轨发展趋势,加大“城轨云、大数据以及八大应用体系”研究力度,探索具有宁波轨道交通特点的智慧城轨发展路径。
●聚焦文明典范,全方位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把运营服务作为宁波轨道交通践行市委市政府打造“文明典范之都”的关键所在,作为打造“人民满意的轨道交通”的内在要求。聚焦“服务有温度、文化有厚度”的宁波地铁,形成具有宁波地铁标识度的“运营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为宁波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写入更多轨道注脚。
杨蔚指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是在当前市委市政府抓项目、促投资的部署要求下,保障轨道交通年度各项任务目标有力完成的必然要求。运营板块各机构要进一步厘清职责界面、配齐机构人员、梳理制度流程,一鼓作气冲好刺、收好官,确保改革“后半篇文章”圆满完成。
在揭牌仪式上,杨蔚还对新机构、新班子进行了集体谈话,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凝心聚力,尽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新要求,以实干担当开创宁波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要提标准,凝心气。
提升政治标准,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升为人标准,做到“心胸开阔有肚量、大公无私不利己”,决不“趋利避害”、“趋福避祸”;提升工作标准,要有争创一流、争做标杆的心气,坚持目标领先,把工作从“做完”提升为“做好”。
二要提能力,强实操。
强化学习能力,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强化变革能力,敢于突破常规和路径依赖,从更大场景、更深层次中谋划变革;强化攻坚能力,提前谋划、一鼓作气,不断加大项目改革攻坚力度;强化统筹能力,推动机制集成、服务集成、政策集成,确保各项工作有章有法、有力有序、有为有效。
三要优作风,干成事。
作风建设讲究“勤”“实”“合”“正”。“勤”即天道酬勤,做到“脑勤”多学习和“腿勤”多跑主动跑;“实”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实干导向;“合”即形成合力,既要互相补台、互相支持,也要立足自身、主动担责;“正”即风清气正,要自觉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一岗双责”,层层传导,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据近日正式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2025年年底成都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将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在成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公交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市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据悉,目前成都公交共建成充电点位80余个,充电设备370余套,总充电量超4亿度,满足48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减少碳排放43万余吨。今年上半年,成都公交投用了8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20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