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北部38公里处的伶仃洋上,我国第二条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施工再掀大干热潮。随着一声令下,被誉为“深海邮递员”的“一航津安1”运安一体船,稳稳地停靠在桂山岛沉管预制厂船坞,并轻松地将8万吨重的E19管节“搭载”上身,整装待发。标志着这只搭载了钢壳沉管的“巨无霸”即将第19次出发,完成E19管节的运输和安装任务。这一天,正是这位“深海邮递员”的三岁生日。
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正在深中隧道工程中工作
“在‘深海邮递员’的神助攻下,我们已经18次提前完成海上浮运沉管的任务,在沉管对接安装上18次实现了毫米级对接,远优于误差设计要求,其中E13到E18管节的对接安装,连续6次实现零误差,创造了世界跨海隧道沉管安装对接技术领域新纪录。”深中通道隧道工程承建单位中交一航局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说。
深中通道E19管节(左一)完成“密封”后,移入水中,等待与一体船合体
“一航津安1”采用双体船型设计,船长190.4米,型宽75米,型深14.7米;由左右两个片体组成,每个片体各配备1台9280千瓦推进发动机,运载8万吨级沉管深水静水航速可达每小时9公里;每个片体有4台侧面发动机,满足动力定位要求,具有航迹追踪及偏移纠偏功能,在无需其它船舶协助的情况下,可严格按照设定宽度进行自航式循迹航行。设计沉管浮运安装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一倍以上,在37米水深条件下,安装对接精度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
该船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功能于一体,圆满解决了深中通道建设面临的50公里超长距离浮运、穿越中国最繁忙的珠江口航道、深水深槽强回淤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航道疏浚等难题。接下来,它将继续完成深中通道隧道工程剩余全部标准沉管的浮运和安装工作,为深中通道这一世界级超级工程写下壮丽诗篇。
链接:深中通道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简称深中通道),地处珠江口,连接深圳市前海经济合作区和中山市,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过江通道。项目全线采用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预计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中山到深圳可跨江直达,车程从两个小时缩减至半个小时以内,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其中海底隧道设计为双向八车道,隧道全长6.8公里,由32节巨型沉管组成,比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长度长1.2公里,宽度增加了两车道,是目前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沉管外部包裹钢壳,是我国首例钢壳包裹的沉管隧道。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上海经过多年积累,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重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按照规划,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到2035年,上海计划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