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医院、智慧车站、智慧工地、数字征迁……从技能值点满的机器列车“医生”,到可以精确锁定异常行为的车站数字“保镖”,浙江省老百姓家门口的智慧轨道新模式正在解锁。
10月27日,以“智慧轨道 科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浙江省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峰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代表就未来轨道交通发展新趋势、运营新模式展开交流讨论。“数字轨道”的一系列丰富应用场景在活动中亮相。
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随着轨道交通步入快速发展期,高素质的创新与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据相关机构估计,至2030年年末,浙江省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将达10万人。
2019年,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旗下浙江轨道集团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发起成立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浙江轨道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自成立以来,浙江省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集结全国交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装备研发生产制造企业,开展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形成了企业与院校的良性互动机制。
研究型院校与实践型院校的强强联合成为该联盟的一大亮点。通过科研创新与实践操作的优势互补,产教融合联盟预计每年可为轨道交通事业培养5000名“精兵”。联盟还组织订单班、轨道司机职业技能竞赛、轨道交通行业知识赋能大赛、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论坛、“十四五”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发展论坛等活动,输送高层次轨道交通技术及管理人才,为行业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近年来,产教融合联盟成员单位致力于轨道交通领域的科学技术及工程技术研发合作,解决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是浙江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特色。浙江轨道集团旗下负责轨道智能业务的申浙数智公司负责人介绍,“数字轨道”是统一轨道和铁路交通建设、运营、管理而定制的一套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通过连接以省为主铁路建设、轨道运营项目的网络系统,实现对全域内轨道运营、铁路建设、安全管理、资产经营等数据的汇总和动态掌握。
如今,轨道医院1.0已在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杭海城际铁路上投用,这一集状态感知、数据分析、运维决策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综合运维平台,能够从不同方面为列车提供由内到外的深度服务,提高运维效率。原本需要15天才能完成一轮的碳滑板检测工作,现在3天就可以完成,以无人化、少人化的工作场景还减少了作业危险。轨道医院建成后,将实现600多项车载机电设备、133项车体外观、22项轨道常见故障及病害的实时检测诊断。在杭海城际临平南站,智能服务感测、智慧大屏等设备设施可对人员、客流等进行实时管控,使出行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