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渝中区长滨路,轨道交通27号线穿江隧道始发井地下83米处深,长135米、重1350吨的“钢铁巨龙”—— “渝江号”盾构机正转动刀盘,匀速向前掘进,预计本月10日将正式下穿长江。
作为长江上游轨道穿江第一隧、重庆轨道交通首座穿江隧道,这座隧道如何“穿江”修建?6日,记者实地探访。
水下复杂地质咋监测
“钢铁巨龙”边施工边“听诊”
轨道交通27号线全长约56公里,西起璧山站,东至巴南惠民站,全线设车站15座。这座穿江隧道位于27号线重庆站至南滨路站区间,是全线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全长约800米。
中铁一局重庆轨道交通27号线8标项目技术负责人段望龙介绍,相较于常规的隧道开挖,水下建隧道难度更大。穿江隧道不仅要穿越泥岩、砂岩、砂泥岩互层等地层,还面临大纵坡、高水压、渗涌水补给强烈等技术难题。综合多方考虑,隧道建设采用盾构工法施工。
于是,27号线穿江隧道创新定制了双模盾构机,即具备土压平衡盾构机与泥水平衡盾构机两种功能。这也是国内首座长江下采用“双模智能化盾构”修建的轨道交通水下隧道工程。
面对水下复杂地质,盾构机上搭载有超前地质预报设备,“钢铁巨龙”向前掘进时,可根据刀盘滚刀破岩产生的震动信号,对前方50米的地质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就像一个‘听诊器’,随时反馈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保障施工安全。”
如何耐压防透水
盾构机“穿”8层“密封衣”
目前,双模盾构机正通过泥水平衡模式,每天单线掘进约10米。其中,隧道左线已掘进410米,右线220米,左线距离江边仅50米,预计5月10日到达江边,正式开始“穿江”。
“这座穿江隧道的拱顶最小覆岩厚度仅8米,拱顶最大水压可能达到0.7Mpa。”段望龙说,盾构机进入正式“穿江”后,耐压、防透水是难点。为此,他们给盾构机提前“穿”上了聚氨酯+橡胶材质的“密封衣”,由内向外一共8层,承压能力达1MPa。
由于隧道处于地下深处,施工中大量机械设备散发出热量,为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盾构机上还设有智能通风降温系统,可以自动降温。
渣土如何运出
泥水再利用施工更环保
盾构机“穿江”中还有一道难点就是产生的渣土如何运出。段望龙说,江底地下水较丰富,盾构在泥水模式下施工中产生的渣土都必须依靠泥浆来携带,泥水的排出和循环利用成为顺利施工的一大关键。
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现场配备了“泥水分离设备”,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产生的泥浆及渣土,通过该设备可以快速分离,泥浆及处理产生的水可以再用来调制新的泥浆实现循环利用,而分离出的渣土含水率更低,便于运输或者用来基坑回填等二次利用。
目前,盾构机已完成刀具检查、更换等,“穿江”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计划5月10日正式下穿长江。预计到今年9月底,27号线穿江隧道可以全部贯通。(记者 刘艳)
2024年厦门完成公路、铁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投资95亿元,厦金大桥、厦门新机场综合交通中心、新324国道提升改造稳步推进,8.13亿人次畅享厦门公共交通智慧出行、绿色出行。 15天上午,厦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丹蓉做客厦门市政府网,介绍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交通码用户数已超470万 据统计,2024年,全市对外交通客运总量为11309.3万人次,同比增长7.97%;其中,铁路5639.6万人次、民航2790.7万人次、公路2435.3万人次、水运443.7万人次。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8.13亿人次,同比增长2.3%;其中,地铁2.67亿人次,快速公交(BRT)0.82亿人次,常规公交4.64亿人次。 2024年,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一码五场景通乘的城市,并实现了支付宝App上线、全国老年人刷码免费乘车和外籍人士境外手机刷码乘车等功能应用。目前,厦门交通码用户数超过470万,累计使用量近1亿人次。 厦金大桥建设取得突破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动工建设至今,已取得多个突破进展。项目主体土建部分五个标段已于2024年1月全线开工建设,岛内观音山通往刘五店航道桥西主塔2497米栈桥顺利合龙,刘五店航道桥东锚碇钢沉井成功着位,东主塔桩基浇筑完成,正式进入水上施工阶段;项目上部钢箱梁部...